2022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沙埠镇居民梁少辉的女儿被确诊白血病,治疗费用非常高。因要照顾家庭,梁少辉无法外出工作,一家人生活很困难。村网格长和网格员在走访中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协助申请办理农村低保,并在次月将其纳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缓解了梁少辉家的困难。
主动发现群众困难并及时救助,是钦州市创新开展“党建+社会救助”改革带来的变化。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社会救助工作基层责任不明、力量不足、救助不精准等问题,钦州市在2022年开展了以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党组织和党员全面参与救助工作、提升基层救助经办服务能力为重点的“党建+社会救助”活动,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社会救助全领域、全过程,有效实现了主动救助、精准救助、温暖救助,形成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三强化
从“独自为战”转向“联动推进”
主动发现群众困难是钦州市开展“党建+社会救助”活动的一个重点。该市从“三强化”入手,不仅进一步压实了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还将社会救助责任明确落到每一个镇级、村级网格长和网格员身上,激发了基层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热情。
强化党组织书记“领头雁”作用。实行“书记抓、抓书记”机制,把社会救助列入党委工作清单和网格管理。镇(街道)党委书记担任包镇(街道)网格长负总责,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包村(社区)网格长。镇、村(社区)书记带头抓实抓细社会救助,引领党员全身心投入到社会救助工作中。
强化党组织对社会救助的考核管理。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镇(街道)党建履职和绩效工作“双考核”体系,列入镇(街道)党委、村(社区)党组织两级重点工作任务,列入村(社区)党的建设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村(社区)党组织年度述职重要内容,并把社会救助事项纳入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清单。
强化党组织对社会救助的监管作用。建立社会救助工作“周汇报制度”,将党建和廉洁工作关口前移,主动、常态监督网格长、网格救助协理员履职情况,每周向镇(街道)党(工)委汇报工作履职、动态监测情况。实行镇(街道)党(工)委“月会审制度”,由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每月召开镇(街道)党(工)委扩大会议,对申请社会救助对象和在享对象动态管理进行会审。
钦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强化”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基层人少事多的难题。各镇(街道)、村(社区)干部主动深入群众,开展救助服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022年,全市开展“党员大走访”8.53万人次,收集动态救助反映问题9.25万个,梳理形成“事实问题”6200个,基本实现在网格内予以解决。
双增强
从“主动发现”到“精准救助”
家住钦北区平吉镇的廖志英的丈夫突患恶性肿瘤,住院治疗后个人自付费用数万元,子女又正在读书,整个家庭基本没有了收入。当地民政部门通过与医保、教育等部门数据比对,对其家庭情况进行预警,并向包村网格员推送了信息。网格员主动上门协助廖志英申请了低保和临时救助,缓解了一家人的生活难题。
在实施“党建+社会救助”活动中,钦州市通过增强基层党组织社会救助经办力量、增强部门党组织联动共享力量的“双增强”,有效实现了主动发现、精准救助。
增强基层党组织社会救助经办力量,强化线下网格化管理。目前,全市共划分有8300个网格单元,实现了全覆盖,镇(街道)、村(社区)党员、干部全部参与到网格社会救助工作中,全市基层社会救助人员由1300多人增加到2.35万人。同时,强化网格中党员的作用,由党员带头开展“大走访”,定期在村(社区)开设救助申办服务点,主动为留守老人、残疾人等代办社会救助申请等业务,形成主动发现和主动救助机制。
增强部门党组织联动共享力量,优化线上信息化管理。发挥党组织统筹整合能力,共享部门信息数据成果。镇(街道)党(工)委组织本级负责乡村振兴、教育、医保、民政、残联等工作的部门定期比对分析业务信息,锁定疑似救助对象名单,交转线下走访核查,实施精准救助。村(社区)设立由党员担任的社会救助协理员,开通社会救助协理员管理账号代办功能,协助开展在享救助对象定期核查、上报家庭动态信息,为行动不便、边远困难家庭上门办理社会救助等。在“钦点即到”小程序随手拍模块中增加社会救助自助申请功能,党员、网格员、社工和群众日常发现应救助对象,可使用小程序快速报告,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通过“网格覆盖”“双线联动”“帮办代办”等,钦州市社会救助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强,有效杜绝了错保、漏保等现象。2022年,全市预警信息排查和定期入户核查42.13万人次,新纳入低保、特困2.35万人,实施临时救助1.52万人次,动态调整退出3.06万人。
三服务
群众办事“零跑腿、零距离”
通过强化“一卡连万家”党群服务、党员结对帮扶服务、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救助服务,钦州市努力让群众办理社会救助事宜更及时、更方便。
强化“一卡连万家”党群服务。公布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镇长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手机号码,发放“党群联系卡”和服务清单,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对申请救助不符合条件、在享动态调整退出的群众发出告知书,实行书面告知和面对面解释;执行回访制度,持续关注退出的群众,争取群众理解、支持和配合,达到“纳入高兴、退出也愉快”的目标。
强化党员结对帮扶服务。推行党员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制度,每个特殊困难家庭至少有1名党员结对帮扶,定期上门入户开展探访,落实24小时跟踪联络机制,并根据群众需求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关爱服务,确保民政政策落实到位。
强化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救助服务。通过开展“党建引领·千社助航”行动,挖掘社会慈善资源,培育志愿服务团队,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党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辅助、补充、拓展作用;依托社会工作服务站设立党员示范岗,以“党员+社工”入户核查模式,提高核查速度和效率;通过“党员+社工+志愿服务”,开展为困难群众送政策、送温暖上门活动。
钦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创新“党建+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压实了各级的工作责任,确保群众随时可以找到人办事;通过强化政策宣传,推动社会救助全过程公开公示,确保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通过简化优化办事流程,实现群众办事“零跑腿”、服务群众“零距离”。
“党建+社会救助”的实施,使钦州市的社会救助工作更加及时、方便、精准,让群众在得到及时帮扶的同时,也切身感受到了社会救助的公平与温暖。2022年,钦州市对退(停)保群众的告知、回访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99.7%。